一组中国80年代的“小康家庭”生活照片
2016年是“十三五”开始实施的第一年,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。而“小康社会”是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来的。关于小康的定义,最好的概括解释就是:“不穷不富,日子好过”。这组图反应了八九十年代时期小康家庭的真实状况。
这座富丽堂皇的别墅是华西村村民的家。华西村是中国现代农村的雏形,号称“天下第一村”,村里80%的劳力从事工业生产,剩下的分别从事商业和农副业。华西人的年收入超过很多城里人。
图为上海某中学教师的家,家里有电风扇和缝纫机,大人们每人戴一块手表。图为1980年,老师下班之后,和女儿做折纸游戏。
进入八十年代,电视逐渐进入小康人家,讲究的人家开始购进进口电视。图为一户北京人家,那是就已经购置了日本大屏幕彩色电视机。
这户人家的客厅里,沙发、电视、带麦克风的收录机和电风扇一应俱全,家人的穿着也十分时尚得体。这家的主人是国家干部,后来又建立了个人公司。
这是1989年,黑龙江依兰县政府接待科长的家。房间里的各种家具都很讲究,除了电视,还有大个头的收录机,收录机下面的桌子上写着“北京”字样。
图为1987年,西藏拉萨市郊当巴乡朗杰贡布家的客厅。在这间五彩缤纷的房间里,除了传统的藏柜、卡垫等民族用品,还有彩色电视机、收录机、沙发这些现代家具。
图为1989年,内蒙古自治区牧民苏雅勒的家。她高中毕业后回乡,靠发展养殖业、跑运输致富,家里年均收入达1.5万元。除了电视和收音机,她家还装上了电话。
除了洗衣机,有钱人家也开始用上了冰箱。图为1987年,上海一户人家,家里的冰箱坏了,请来维修人员上门。
沙发和自行车,几乎是小康家庭的必备了。图为1984年,北京长安大街,购买新沙发的一家三口。
八九十年代,有余钱的人家开始重视子女的艺术教育。图为1988年,广东省中山市沙溪乡富裕起来的农家,给女儿买来钢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