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,又由脏腑功能活动产生。脏腑功能紊乱可引起气血功能失调,而气血功能失调也可导致眼病的发生。
1.气
气与眼的关系密切,其正常与否常反映于眼部。《太平圣惠方》曰:“眼通五脏,气贯五轮。”一般可按虚实归纳为气虚气陷、气滞气逆两大类。
(1)气虚气陷
多由劳倦伤气、久病失养、先天不足或年老体衰所致。气机衰微,不能敷布精微以充养五脏,目失濡养,可出现上胞下垂、冷泪常流、不耐久视、晶珠混浊、云雾移睛、黑睛翳陷久不平复、视衣水肿甚至脱离;气虚不能摄血,还可致眼内出血。
(2)气滞气逆
多由情志郁结或痰湿停聚、食滞不化、外伤跌仆等引起。气行不畅,血脉瘀阻,滞塞不通,可致头目疼痛、络阻暴盲;气逆于上,升降失度,血随气逆,可致血溢络外、青风内障、绿风内障、云雾移睛、络损暴盲等。
2.血
《审视瑶函·开导之后宜补论》说:“夫目之有血,为养目之源,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;少有亏滞,目病生矣。”《古今医统·眼科》进一步指出:“目得血而能视,故血为目之主,血病则目病,血凝则目胀,血少则目涩,血热则目肿。”血之功能失调可致眼病。
(1)血热
多因外感邪热或脏腑郁热不解,入于营血,或因阴虚内热、虚火上炎所致。邪热侵入血分,血受热迫而妄行,或虚火入于血分,灼伤脉络,血溢络外,均可引起白睛溢血及眼内出血病变。一般实热所致出血较急,量多色鲜红;虚热所致出血相对较缓,量少且易复发。
(2)血虚
多因失血过多或生化不足,以及久病失养,竭思瞻视,阴血耗伤所致。血虚不能上荣于目,可致头晕眼花、白睛干涩、黑睛不润、视瞻昏渺、青盲等;血虚生风,上扰于目,可见胞轮振跳、目不适。
(3)血瘀
多由外伤、出血、久病、气虚、寒凝、气滞、热盛灼津所致。常与气滞并见,或与痰浊互结。瘀于胞睑,可见胞睑青紫;瘀于白睛,可见赤脉粗大、虬蟠旋曲;瘀于黑睛,可见赤膜下垂,甚至血翳包睛;瘀于视衣,可见视衣脉络阻塞,形成缺血或出血,视力骤降;瘀血阻塞神水流出之通道,可致眼压升高、头目疼痛、视力剧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