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国攻秦失败,五国伐齐却成功了,成败的关键在于这一点

推荐时间:2024-11-20 22:30:00 历史春秋

中国历史总是分分合合,东周末年,各诸侯国不愿臣服于周天子,相继称霸。一直到战国期间,各国相互攻伐,大国兼并小国,形成七国鼎力的局面。

每个诸侯国都想一统天下,然而不可能直接与其他六国为敌,即使是当时最强的秦国和齐国也不行。两国之间没有往死里打,因为即便其中一国倾全国之力灭了另一国,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,之后便无力对抗他国,再说其他国家也不会置之不理。因此,七国在很长时间保持着平衡局面,直到大规模两次战争出现。

相对弱小的国家为了自保,就会抱团,合纵起来共同对抗大国的兼并。大国想办法拉拢周边小国形成连横,破坏小国间合纵。

最著名的莫过于五国攻秦和五国伐齐,五国攻秦一共有5次,虽然秦国也有败仗,割让过土地赔过款,但没有动摇根本,而是在一次次战争中越挫愈强。但是其他六国的损失更大,从整体来看,秦国当然是胜利者。

齐闵王联合五国攻打秦国函谷关,齐国表面攻打函谷关,背地里趁着其他国家无暇顾及宋国的机会,灭掉了宋国,独吞宋国土地。齐国虽然暂时取得灭宋的胜利,但却失信于天下,后来在燕国名将乐毅的统一下大败齐国。

导致不同结果因素很多。秦国地理位置特殊,有函谷关作为天然屏障,易守难攻。秦国军事实力雄厚,军功制度不同。但是根本因素不是这些,而是利益分配的问题。

五国攻秦是在各国不愿看到秦国一家独大的背景下发起的。但是五国各派一支军队组成联军时,各国都想在灭秦之后抢夺胜利果实,于是都想保存实力,谁都不愿打头阵。因为就算最终五国能够灭秦,如果需要自己拼了数百年的基业,给他国做嫁衣,谁都不愿干。

而在五国伐齐过程中,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点。燕国为了自己的不被齐国欺负,秦国想要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,楚国最终选择中立,目的还是保持北方各大国的势力平衡。各国伐齐之前已经协商划分好利益点,哪国攻打齐国哪里,最终得到哪些利益。各国不用担心战后受到的威胁,保证得到胜利果实。

正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言: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都只是利益牺牲品罢了。

热门视频